如果要给70年新中国写一首壮丽史诗,“民生”必然是意蕴丰富的“诗眼”;如果要给70年风雨历程谱一曲时代华章,“民生”必然是最撼人心魄的“强音”。
70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人民从积贫孱弱到生机勃勃,从默默无闻到世人瞩目,从塞北小城变身宜居宜业之城,在黄土高原间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民生锦绣图。
就业从统包统配
到自主创新创业
70年来,我市始终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发展重要目标。在迈向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的道路上,以民为本,持续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努力增加就业岗位,优化创业环境,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入,减免税费,让企业轻装上阵,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有效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新兴就业岗位不断涌现,第三产业、中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稳定就业的良性互动,就业形势稳中向好。目前,全社会从业人员达到112.5万人,比1949年增加92.42万人,年均增长2.6%。就业结构不断优化,计划经济时期,全市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农业产业领域。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市场进一步放开搞活,个体经营、自主创业等就业形式更加多样,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提升,产业结构随之调整优化。1980年,全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量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此后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不断增加,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体,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由1949年的99.29:0.23:0.48调整为2018年的25.90:27.80:46.30。第二、三产业吸纳更多的就业,为百姓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与更好的服务。
居民收入从捉襟见肘
到富裕小康
新中国成立初期,受经济发展缓慢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基本停留在贫困或基本温饱状态,随着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分配政策的调整,居民家庭财富积累日益殷实。同时,随着市场供应的日益丰富,购买力不断释放,生活不断跨越贫困、温饱、基本小康,向着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稳步前进。2018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834元,是1978年279元的168倍,年均增长13.7%。随着支农惠农各项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农村居民收入也保持快速增长势头。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8289元,是1978年194元的94倍,年均增长12.0%。同时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度增加,2018年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达1931.5亿元,较2005年的162.1亿元增长10.9倍。
消费层次从节衣缩食
到家富仓丰
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市场经济发展,使全市居民生活质量全面改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产生巨大飞跃。社会消费品种类不断增加,档次也不断提升,质量也更加稳定。居民的消费热情高涨,由过去的不敢消费、没有能力消费到如今的乐于消费、超前消费。2018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2.4亿元,年均增长15.5%。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28695元,是1994年的12.7倍;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5534元,是1994年的23.6倍。社会消费能力增长,带动了市场繁荣和商品供应极大丰富,推动了居民消费水平不断升级。随着城乡居民医疗保健观念的改变,从过去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现象较多,转变为现在注重饮食结构、营养平衡、日常保健。进入新世纪,花钱买健康的居民越来越多,各类健身器材、医疗保健器材和滋补保健品迅速进入普通居民家庭,医疗保健消费成倍增长,健康消费已经成为消费的新时尚。1986-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从43.9元增加到1726元,农村牧区人均支出由2.3元增加到1820元。
衣着从保暖
到追求时尚个性化
在商品紧缺的新中国成立初期,衣着面料单一、样式陈旧,主要以棉布服装为主,样式雷同,服装款式更新较慢。“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当时居民穿着的生动写照。20世纪80-90年代,人们大都购买布匹由裁缝加工制作,现在被工厂的流水线代替,服装的款式更加新颖别致。随着收入的增加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居民对衣着的要求由低档次的御寒保暖向美观、舒适、时尚转化,穿着更加追求张扬个性,注重品牌已逐渐成为穿着消费的主流。百姓穿衣堪比“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年轻一族追求时尚和个性,中老年人讲究舒适和档次。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3240元,比1994年增长7.2倍;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888元,比1980年增长39.4倍。
居住从“有居”
到“优居”
70年来,我市住房制度经历了由单位福利分房到公房租赁、房改房、自建房、商品化住房的一系列重大转变,人均住房面积大幅增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住房制度改革的逐步完善,我市大力推行出售原分配住房,积极加快安居工程建设,不断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使住房制度实现了商品化、社会化,居住有其屋的观念发生根本性变化,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实现了飞跃。70年前,全家几代人一间房;70年后,居者优其屋,城市高档住宅区、复式楼、别墅、公寓等多种类型的房屋如雨后春笋般林立。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41.9平方米,比1978年的6.7平方米增加35.2平方米。随着美丽乡村的建设,农村居民居住环境和条件不断优化。农民的腰包鼓了,先富起来的农村居民有的在城镇购置商品房,有的回乡新建住房,不但楼房越来越宽敞,楼层越来越高,装修越来越美观,而且厕所、燃气、热水器等配套设施越来越齐全,居住环境极大改善。2018年,农牧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39.5平方米,比1978年的8.1平方米增加31.4平方米。
家电从实用
到高档N件
家电等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是反映社会进步和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之初,能拥有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老四件”的家庭令人羡慕;九十年代,家电商品日益丰富,“老四件”很快被彩电、冰箱、洗衣机、音响“新四件”所取代,并得到迅速普及;而今,液晶电视、变频空调、节能冰箱、微波炉、热水器等“新N件”家电产品升级换代。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2007元,比1994年的202.6元增长8.9倍;农村居民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754元,比1994年的40.6元增长17.6倍。家用汽车已成为城镇居民家庭的消费热点,2018年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家用汽车96.5辆,比2006年增长11.8倍;每百户农牧民拥有家用汽车54.6辆,比2006年增长11.8倍。
文化娱乐从方式单调
到丰富充实
新世纪以来,家用电器设备越来越多地进入百姓家庭,人们已不仅仅满足于拥有,而更注重产品的档次和功能,高清电视、家庭影院、数码照相机、家用电脑等已成为普通居民家庭之必需品。2018年,城镇居民百户拥有彩电106台,其中70%接入有线电视;农村居民百户拥有彩电110台,其中19%接入了有线电视。城镇居民百户拥有电脑65台,农村居民百户拥有电脑19台。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情况下,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如今,社会和家庭对教育的重视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知识改变命运,为教育培养好下一代、提高个人核心竞争力,居民更加注重教育投资。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为2936元,占消费支出比重10.2%,比1992年的0.1%上升10.1个百分点。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支出1076元,比1980年增长194倍;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支出580元,比1995年增长5倍。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教育、旅游、电视、报刊、网络、健身等消费热点的驱动下日渐充实。
社会保障和救济制度
从治病到预防保健
随着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农牧民及务工人员逐步被纳入养老保险范围。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的建立,有效地解决了农牧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社会问题。同时工伤、失业及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全面跟进。我市医疗卫生工作正在走向深层次、精细化、不留死角,覆盖面不断扩大,为城乡居民健康生活提供坚实基础。目前,我市已经建成了城乡居民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多层次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养老、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以及异地就医更加便捷。2018年各大保险参保人数达345.2万人。其中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6.2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达到32.4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人数达到116.1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24.2万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0.7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2.3万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2005年每人每年1680元,提高到2018年每人每年7332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2005年每人每年618元,提高到2018年每人每年5712元。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
七十载的不懈奋斗,我市的变化令人惊艳。当初的民生愿景渐渐成为如今的幸福实景,百姓安居乐业、幸福祥和的民生新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上一篇:三明豪宅装修设计图